在实际当中,外贸企业报关与收汇情况很复杂,有正常的先出口后收汇,有先收汇后出口的,有延期收汇,还有预收外汇等,各种情况都有。这就导致外贸企业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报关金额与收汇金额不一致。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对公司有没有什么负面影响?
报关金额与收汇金额不一致有问题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一定。因为报关金额与收汇金额不一致的情况有很多种,每一种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如果不严重,不会对你的企业造成任何负面影响,也没有任何人来找你麻烦。但严重时,会影响你的出口退税,也会影响到你的外汇管理,税务局会降低你的出口企业分类的管理级别,外管局也会降低你的分类管理级别,由二类转为三类。
现在网上能查到的很多都是老资料,比如说网上讲的你的收汇金额减去报关金额大于500小于2000就没问题,在2012年之前,我们国家出口收汇用的是单笔核销,用这种方法来判断是没问题的。但在2012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一个文件——《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法规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2] 38号),这个文件是从2012年8月1号开始实施的,是用来规范报关金额与收汇金额不一致的规范性文件。
大家知道,企业在出口之前要到外管局备案,要进入外管局的收付汇名录之后,你才可以到银行去开立外币账号。你在做备案的时候,外管局会给你一个账号和密码,这个账号和密码就是让你用来登录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的。
为了规范和管理企业的外汇管理,外管局设立了两个重要的指标——总量差额和总量差额率。现在外管局就是通过这两个指标来判断企业报关与收汇金额不一致的严重程度,进而决定是否采取相关处罚措施。
报关金额与收汇金额不一致的严重程度判断指标

1.总量差额
因为企业在实际运营当中,收付汇情况比较复杂,有进口,有出口,有收汇,有付汇,有预收外汇,有预付外汇,还有延期收汇、延期付汇等等之类的情况。所以,外管局通过总量差额来监督和管理进出口企业的外汇管理,看企业是否违反了有关规定。
总量差额是指,企业在最近的12个月内,纳入核查的贸易收支差额累计与货物进出口累计差额之间的偏差,读起来有点拗口。把它总结为公式更容易理解,总量差额=流入总量-流出总量。其中:
- 流入总量=进口额+收汇额
- 流出总量=出口额+付汇额
如果总量差额低于下限或者说超过上限,外管局就就有可能上门核查,或者说让你提供一些资料。总量差额的上限和下限通常是±20万到±50万之间,不同的地区不一样。汇发[2012] 38号文件附件二第46条是这样规定的:总量差额和本地区的阈值偏离50%以上,或者说总量差额连续四个月超过本地的阈值,企业就可能面临外管局现场核查的风险。
2.总量差额率
总量差额是一个绝对数,该指标异常不一定代表企业有问题,因为企业的规模不一样,不同企业具体的业态也不一样。为了更精确的惯例企业的外汇收支情况,外管局又设立了总量差额率这个指标,它是外汇管理局考察一个企业在收付汇方面是否违规的重要指标。
总量差额率=总量差额÷(收汇金额+付汇金额+进口金额+出口金额)
每个地方的外汇管理局都会对总量差额率会设定一个阈值,通常它的上限是30%,下限也是30%。超出这两个数值,就可能被外管局上门核查。
因此,不论你是会计还是老板,都要经常登录货物贸易监测系统,看一下公司的总量差额和总量差额率有没有超出上限或者低于下限。如果需要现场核查,外管局往往会提前给你打电话,让你提供一堆资料。如果你提供资料比较怠慢,有可能会降低你的外汇管理的分类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