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阿里国际站最大的抱怨是什么?是循盘的效果、花费还是运营的难度?虽然阿里国际站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B2B平台,但是背后的很多问题让我们很多的新卖家是望而却步。
做过阿里国站的朋友都知道,平台的规则每年都有大的变化,从29800的基础版再到80000一年的金品诚企,从P4P的每日最低消耗限制,再到店铺装修、橱窗展位、关键词顶展这些花钱的项目,甚至连RFQ报价都有报价置顶,10个报价满员之后花钱加报,再到刚出来不久的报价的对应分级。这个平台的规则越来越复杂,收费的项目是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多。
阿里国际站存在的三大问题
问题一
首先,平台规则的背后就是流量和投入的等价交换,所有平台没有例外,不管你是亚马逊还是阿里国际站。这种复杂规则可以帮它去建立流量的壁垒,不断的巩固自己在这个圈子里面的优势,同时也可以筛选客户。

阿里销售最爱的客户有两类:
其一,有团队、有效果、年年愿意大投入的KA商家,销售花大量的精力去维系这样的客户,这部分人对于平台规模的贡献是最大的。
其二,刚入行的小白,什么都不懂,收割一波韭菜马上就走。你问问看,现在对新入行的客户,现在还有小预算的方案吗?没有,起码都是两年起步。如果你还相信那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你真的就太幼稚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其实做阿里国际站越来越像打怪升级的游戏,当你的级别越来越高,也就越离不开这个平台。其实很多大平台都是不挣钱的,但是架不住规模足够大用户足够多,在资本的助推下,在海外的B2B的垂直领域形成垄断,拥有自己的定价权。
问题二
阿里巴巴这个平台的搜索逻辑是以产品关键词导向的,跟谷歌的关键词不同,它决定了买家是找产品的逻辑,就不怎么在乎产品背后供应链的细节,供应商很难在这个平台里面依靠综合实力去胜出。特别是前几年阿里国际上允许一家多站这种店群的模式以后,我就断定阿里国际站这个平台已经不适合那些想要做品牌或者靠差异化去获客的出口企业,如果用这种中国内贸的电商打法去拓展海外市场,迟早是死路一条。
问题三
阿里这个平台对于买卖双方的上线是没有任何约束的,为了扩大国际战的规模,国内的卖家取得出口资质以后,只要愿意花钱就能上线,销售团队是不需要对卖家做任何筛选的。所以你能看到中国卖家在平台上面的竞争是多么的激烈,数量是越来越多,这是一方面。
另外,平台并不会对注册的买家做任何的限制,他的模式也会引导和鼓励买家群发询盘,很容易让供应商陷入价格战的泥潭,所以就有那么多的人抱怨询盘的客户质量差。
但资本是不会管平台上面买卖双方的质量,他要的是更大的体量。如果筛选审核买家和卖家的背景,能够提升询盘和交易的质量,但是会牺牲平台的规模,那这是平台背后的资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的商业原则,就是供需关系的对称。生产和销售高质量产品的买家,企业需要高质量的供应商来保证产品质量;而那些对价格敏感的小买家就需要更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而产品质量和供应商的实力可能并不是首要的考虑因素。简单说,就是你卖的产品决定了你的客户群体。当平台的价格战越来越激烈,价格越来越低,名声在外,吸引来的多数注定是低端的、对价格敏感的客户,你有那个实力去做吗?